中文   ENGLISH

杰出企业家

名流企业

延展的物性“格物—阿莲娜•奥拉绣克、丁浩、于洋三人展”开幕



展览现场

  2017.年1.月8日 15:00,“格物—阿莲娜•奥拉绣克、丁浩、于洋三人展”在798艺术区成艺术空间开幕。策展团队许倩、张晓、张恩慈。

  格物一词,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这是中国儒家哲学对如何认知世界的总结。“格”有推敲、穷究之意,是一切创造之根本,正合艺术创作中严谨端肃、近乎苛求的一面。

Alëna Olasyuk,  Fear 8, 2016,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56×76cm

Alëna Olasyuk,  Fear 10, 2016,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56×76cm

Alëna Olasyuk,  Fear 14, 2016,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56×76cm

  乌克兰籍艺术家阿莲娜•奥拉绣克在中国留学多年,用中国艺术史中传承悠久的材料——墨来创作,在她超脱了设计的影响和图案的约束之后,回归至线条朴素而严谨的表达方式,籍由浩繁的手工描绘让线条与墨色在纸面上完美交汇,东方哲学中的“阴阳”与佛学的“有无”二元论都成为她探索的主题。

  阿莲娜•奥拉绣克在中国北京攻读过艺术与设计,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毕业。目前她住在北京,从事各种艺术方向,包括油画、中国墨笔画、木版画。复杂性与朴素、混沌与秩序、运动与静止、短暂性与无限性都是为阿莲娜在其创作所涉及到问题的小部分。

  她最近创造单色墨笔画的系列反映了画家对中国文化与佛教哲学思想的越来越大的兴趣。所有事物的两重性是阿莲娜创作的主题。与使世界开动起来二元对立的阴阳同样使黑墨与白纸融合在一起的阿莲娜作品使催眠,具有运动、发展、在我们眼前展现还没表达形象的能力。画家的创作过程自身是两重性的,一直在沉思无意识的与周密考虑的之间摇动:从一方面,阿莲娜不画准备素描并让随机元素形成各种形状;从另一方面,可见作品的明显调准的构图与惊人的最小细节绘画的技术。除此以外,阿莲娜的单色画与木刻版反映了艺术家对现代迅速全球化世界的意见:尽管技术的发展,信息的可用性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个人的性质并没怎么改变。

艺术家 于洋

于洋作品展览现场

于洋,偶置——未用过的刀,2016,50×50×5cm,松木 30把刀

于洋,偶置——未能进入,2016,120×40×8cm,沙比利木   白木   松木

于洋,偶置,2016,120×45×15cm,银杏  松木

于洋,1分46秒,2016,60×40×5 cm,桦木

  艺术家于洋对雅昌艺术网说:“这些用于做作品的木头,都是之前做作品剩下的,在工作室的地上放的时间长了,就会有新的想法,然后拿起来做成作品,而后又有剩下的木头,接着循环下去,成为新的作品。其中有很多偶然因素。”于洋的作品常常把材料的物性改变,或是把“坚硬”转向圆润;或是把僵硬转向血肉的敏感;他在三度空间寻找二维空间色彩线条的趣味;在雕塑与装置间把握中间的尺度。于洋是1986年生人,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驻留艺术家。于洋的创作则将手工劳动藏在轻盈流动的形态之下,线对平面的破坏、刻意雕刻的木质褶皱以及肉色、粉色的运用,都让作品充满了艺术家蓄意为之的随机和偶然感,木头本身的坚硬厚重被打磨、消解,体现的是艺术家对于材料日复一日熟识后的瞬间把握。

艺术家丁浩(右)在展览现场

丁浩 浮城245x50x50cm木 2013

丁浩 浮城(局部)

 丁浩 另一种存在170x40x40cm  铁着色 2016

丁浩 相望1 60x40x3cm 木 不锈钢 2016

  此次展览丁浩的作品《另一种存在》、《浮城》以金属结构形成的城市、乡村的民居,却并在与言说城市故事,或者乡村的诗意。而是把人们的视野带入历史的纵深,反观当下人们生存所依托的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危机。

  丁浩1987年生于山东诸城,201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得硕士学位。现任教于武汉工程大学,工作、生活于武汉。同样是学院背景的丁浩和于洋。丁浩的作品体现出巨量手工劳动所带来的异变,木或竹、铁以一种有序的重复不断累积,同时精确结构着雕塑空间内部的微妙平衡,视觉的失衡与雕塑本身的稳固形成的紧张感缔造出强大的视觉张力。

  《相望》系列是丁浩在中国传统与当代间建立的对话,山水的空灵寂静是一个恒久长远的寄托方式。通过山水对现实进行批判和表现是合情合理的手段和维护个人发言权较为隐喻的突破口。“传统回归人文思想的传承,艺术家文人修养的自我培育。”丁浩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学习国画,考大学时转而学了雕塑。专业虽然转变,情怀却割舍不断,因此“山水”这一概念对于他是老相识了,之后改学雕塑也自然把两者结合起来了。他觉得也正因为不是从事专业的绘画学科,反而不会拘于一隅,能够相对自由地方便他的跨界结合。固然,山水题材有将其作为传移摹写的对象,也有将其作为一种传情达意的途径或者呈现方式,有相当比重的作品也不是为了山水而山水,也许山水之意根本不在山水。从作品观察丁浩是选择了后者。他的作品以木刻为主,在尊重材质肌理的前提下进行加工,不求肖似但求妙造,传神至上,传形为下。“艺术家其实就是有思想的匠人,工作程序都大同小异,工作期间粗茶淡饭,早八晚八连轴转。技巧自古源于长期练习的手熟,差别在于把握分寸,止于恰到好处之时。”

  格物以致知,“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穷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艺术家的创作亦如是!

  据悉,展览将展至2017年2月26日。




Copyright 2014-2015  中国国际艺商联盟

京ICP备14011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