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   ENGLISH

杰出企业家

名流企业

大公报记者专访“故宫守护人”吴瀛之孙吴欢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这座数百年来充满神秘色彩的皇家宫殿真正变成了可供普通百姓观赏之地。成立当天,北京全城轰动,观者如潮,据资料记载,当天仅捡掉观众丢失的鞋子就有一筐。
在故宫博物院成立90周年之际,吴瀛之孙、著名书画家吴欢在接受大公报专访时追忆祖父吴瀛参与创办故宫博物院曲折跌宕的传奇经历。“故宫是传承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国之圣殿,故宫博物院的成立则堪称辛亥革命最伟大的文化成果。”吴欢说,90余年前祖父吴瀛守护故宫,折射的是国运起伏山河枯荣。家族文脉传承,继续守护故宫博物院这方圣地,实乃义不容辞。他并自诩为:“终生的故宫义工”。
1912年清帝退位,中国内外交困、军阀混战,覆巢之下难有完卵,国之重器乱世流离。为保护中华文明最大宝库故宫中的绝世瑰宝,1925年10月10日,在时任中华民国京都市政公署坐办吴瀛等人的推动下,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在其成立前后的十年间,从遏制军阀武夫染指国宝,到击碎清宫旧臣裹盗文物,再到南迁重器延续国之文脉,身为故宫博物院创办人之一的吴瀛都立下了汗马功劳。

把溥仪逐出紫禁城
1912年2月,清帝宣布退位,中国结束了持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然而,由于袁世凯与清皇室订立了“退位优待”的私约,溥仪等人得以留在紫禁城中,一切生活如旧。一个保留着宣统尊号的小朝廷仍在故宫内部静悄悄地运作着。
“当时,身为中华民国京都市政公署坐办(大致相当于北京市政府秘书长)的祖父对于溥仪盘踞故宫一事一直心存不满。”吴欢说,吴氏家族是祖上有着五百年家谱记载的大士族,祖父继承了祖上名人吴中行、吴宗达等人正直、清廉的特质,因此屡次向上呈文,提议把溥仪请出紫禁城。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主政北京,吴瀛的建议变成了现实,溥仪被要求移出宫禁。当年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宣告成立,吴瀛被聘为顾问。一个月后,善后委员会决定对故宫进行查点接收。但几乎同一时间,时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的段祺瑞却下令善后委员会立即停止接收工作,并责令吴瀛办理此事,此时吴的身份成了“主管紫禁城事务的直接责任人”。
一场关于故宫何去何从的战争悄然打响。而被历史夹在中间的就是吴瀛,他的抉择无疑将影响故宫的未来。
吴欢说,在祖父吴瀛看来,当时如果中止接收查点,就意味着保留了清室皇族对紫禁城的掌控,这将为封建势力复辟埋下伏笔。相反,如能将皇家宫阙变成平民可以参观的博物院,则能从文化上固化辛亥革命的宝贵成果。
经过急速思考,吴瀛对传令官表示,一方面,各部院都向善后委员会派了助理员参加接收事宜,因此由内务部出面禁止此事多有不便。另一方面,负责看守紫禁城的警卫司令鹿钟麟亦积极主张接收,如果坚持制止查点,恐将导致军队与警察的对立。因此对执政谕令,一定要慎重执行。
随后,吴瀛又草拟了一份由清室善后委员会“仍照该会原议办理”,接收查点紫禁城的呈折。无奈之下,段祺瑞最终只得在呈折上批示“可,如拟办”。虽然只有寥寥数字,但这却是个极其重要的历史文件,它意味着段氏政权正式认可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合法地位,筹建故宫博物院的工作自此得以启动。正是由于吴瀛及时出谋划策、行文奔走,段祺瑞等阻挠善后委员会接收查点紫禁城的图谋才未能得逞。


制止清朝皇室裹盗文物
对故宫的接收查点最终成功启动。精通文物鉴赏的专家们组成若干小组,轮流对紫禁城内的房屋进行查看,对房间内的所有挂件、摆件等物品一一甄别,然后再将这些珍贵的文物装箱、封存、造册。
然而,整个查点期间却并不平静。参与查点工作的清皇室代表载润、绍英、宝熙、耆龄、罗振玉等人不仅从不按约定到达接收现场,其他清皇室成员还散布国民军总司令冯玉祥、京师警察总监张璧等人盗窃紫禁城宝物的谣言,试图毁损这些人的声誉,阻止接收查点的进行。
1925年1月22日,清室内务府大臣耆龄,突然一反常态地带着数名随员出现在养心殿查点现场,并称“溥仪出宫仓促,冬衣都没有带走,请求委员会在阴历过年以前,准他们酌量取出一些衣物应用。”
吴欢追述说,吴瀛正是那一天查点小组负责人之一。出于人之常情考虑,吴瀛等慨然允许。但同时正告清皇室方面,只能拿日用物品,绝不许携取有关文化历史物品,如朝冠、龙衮等带有帝制性质、违反国体之件。清皇室成员也表示同意。
结果,耆龄等人除了拿取衣物外,还要拿貂皮等珍贵皮货,许多都是还没有成衣的,约有好几百件,不过查点小组并未为难他们。但临到收组时,随耆龄而来的员役们却突然开始哄抢宫中器物。吴瀛等连忙下令军警干涉,将他们驱逐出宫。
此类偷盗哄抢,自溥仪出宫查点开始后,发生过多起。1925年12月末,久滞宫中的瑜、瑨两位老太妃出宫,清室方面也派人来取溥仪夫妇的部分应用物品。来人趁机将一些文物夹裹在生活用品中,企图蒙混出宫。结果看守人员在溥仪的铺盖中,发现了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和仇英的《汉宫春晓图》等稀世珍品。当然,这些文物都被扣留下来。

游说军政强人为国护宝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终于成立。数百年来帝王居住的宫苑禁地,第一次向普通百姓开放。
吴欢对大公报说,今天看来,当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无疑是中国国家级博物馆事业走上正轨的开端。而作为当时内务部主管故宫事务的责任人,祖父吴瀛更始终以顾问的名义,在幕后默默进行着与“故宫博物院”存亡攸关的斡旋与保护。
1926年,冯玉祥所率国民军在与张作霖所辖的直鲁联军作战中失利,于是,原本自溥仪被逐出宫后一直负责把守故宫的鹿钟麟部不得不撤离北京。骤然间,故宫成了一座裸城,好似失去孙大圣保护的唐三藏一样。
见此情形,吴瀛立刻把事态的严重性向当时主持故宫博物院院务的庄蕴宽说明,并说服后者给内务总长写信,借调内务部的警卫队接防。信写成后,吴瀛又紧急联系奔走,最终办理落实,故宫的“保护膜”也得以恢复。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26年发生的“三一八惨案”导致段祺瑞政府迅速垮台,结果直鲁奉各军直逼北京城下,故宫面临被军队冲击的危机。世人都知道故宫是北京城内的一座宝库,军阀们亦对之分外眼红,而其辖下将领更无文物概念,视文物等同于钱币,无不怀有染指宝藏的觊觎之心。
吴欢追述称,得知这些情形后,祖父吴瀛立即陪同庄蕴宽去找曾任北洋政府总理的王士珍、参政院院长赵尔巽等元老,与军队势力交涉斡旋。最终京畿警备总司令王翰鸣明确表态“如果有军队前往,可以立即电告司令部,由司令部派员与军队接洽制止。”结果,就在吴瀛等人斡旋之后次日清晨,就有大批军队开到了神武门前。故宫方面立即请来警备司令部人员进行交涉,才制止了军队涌入故宫。故宫由此再躲一劫。

辞官弃禄一生呵护故宫
20世纪20年代前后,军阀之间战事不断,中国政治亦翻云覆雨、变化万端。吴瀛一直是中华民国京都市政公署的坐办,并兼任内务部主管治安的责任人。“祖父一直竭力担负起保护好故宫博物院的职责。正是在他的积极奔走下,故宫才从未受到军兵侵扰。”吴欢说。
1926年12月17日,故宫博物院董事长李煜瀛邀集名流学者,发起成立故宫维持会,以期形成合力守护故宫。维持会一共37人,名单中含纳了新旧文武、学者政客,其中还有王宠惠、王士珍、颜惠庆、汪大燮、熊希龄、梁士诒等曾出任国家首脑的重量级军政人物。吴瀛的名字这时也第一次被写入故宫领导班子之中。
1928年10月,故宫博物院重新组建,改委员制为院长制。此时的吴瀛已相继担任过内务部科长、京都市政公署坐办、农矿部简任秘书等职,已然跻身高官厚禄阶层。但这一年,他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吃惊的决定—彻底脱离官场,完全投入到保护故宫的事业中去。
吴欢说,也许正因为经历了创建故宫博物院的种种艰难,切实感觉到国家文博这株幼苗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随时都有夭折的危险,祖父才决定拼尽一生之力呵护故宫。而祖父当年义无反顾的抉择,更饱含着一个文化人发自内心的忧国之情。

故宫博物院创办人之一吴瀛
吴瀛简介:
吴瀛(1891-1959),出身于有500年文字记载的诗书官宦世家。故宫博物院创建前10年吴瀛参与紫禁城事务,操办过中国最早的国家文博展览。故宫博物院创建后十年,在军阀征战不断、国府频繁更迭的危局中,吴瀛屡次挺身而出,奔走斡旋,终至故宫国宝未受战乱损毁。
“故宫守护人”吴瀛之孙、书画家吴欢

吴欢简介:

吴欢,1953年出生,为吴瀛之孙,吴祖光、新凤霞之子。幼时便随父母遭尽苦难,百折不挠勤奋用功,现为港区全国政协委员、著名书画家、作家。





Copyright 2014-2015  中国国际艺商联盟

京ICP备14011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