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法兰西艺术院通讯院士吴为山在主论坛上发表了题为《梳理江苏历史文脉 展示文化风采》的主旨演讲,他认为,江南有4条文脉值得深入发掘研究。
吴为山在作主旨演讲
吴为山说,文脉传承和创新发展有着必然关系,因为今天的创新就是未来的传统,历史正是在创新—传统—创新的逻辑中绵延发展的。
在他看来,江南最值得发掘、研究、继承和发扬的有四条文脉:
第一是“历史文脉”,指的是江南地区崇“德”尚“礼”的历史资源。江南的历史文脉,可以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泰伯奔吴。泰伯、仲雍等品德高贵的贤者的到来,给原本落后的江南地区带来中原文明的火种,也让江南融入了中华的主流文脉。孔子在《论语》中高度赞美这位江南文化的开创者:“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从此,江南的历史文脉以“德”“礼”筑基,并形成强调和谐、坚守道统的核心价值理念。直至今日,在出生江南的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中,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对“礼”之转化运用的某种肯定。“礼”,成为这片土地的基肥,滋养着商贾、文艺,化育着社会,更使这里群贤云集,菁英荟萃。可见,“礼”是江南历史文脉的精神之源。
第二是“商贾文脉”,指的是江南地区经世致用、义利兼顾的经商文化资源。江南的商贾文脉,主要是明清以来江南地区商贾阶层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征,即:既有精明商业头脑又有兼济天下之胸襟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生意经验。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商业发达,酝酿出资本主义萌芽并推动工商城市的崛起,诞生了大批实业救国的工商巨子,成为近代中国从贫弱走向强盛的最初起步,更让江南领先全国走上发展之路。而改革开放以来的“苏南模式”则是江南商贾文脉在当代依然具有卓越创新力的鲜活证明。江南地区的商贾文脉,是中国儒家文化对商贾逐利观的道德期盼和约束,体现了商贾阶层对“德”的主动性选择。其“儒商互补,理欲并重”的理念,不仅培养了江南人敢于争先、善于创新的品格,对我们建立新时代的商业精神也是不可或缺的镜鉴。可见,“德”是江南商贾文脉的操守之本。
第三是“红色文脉”,指的是江南地区近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体现出的砥砺前行、自强不息精神的文化资源。江南的红色文脉,说的是,在中国近现代革命斗争史上,太多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发生、诞生在江南地区。如中共一大、二大在上海和浙江召开;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诞生于常州,周恩来总理曾工作于南京梅园新村,解放军百万雄师渡江解放全中国等等,江南的红色文脉集中体现了坚守信仰、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等优良品质,体现了中华儿女的民族大义。而在新时代,这一红色文脉又被赋予新内涵和新价值。可见,“义”是江南红色文脉之魂。
第四是“艺术文脉”,指的是江南地区品类丰富、风格多样的文艺资源。江南的艺术文脉,早已名标青史。无数才子艺人们的神领意造,让我们耳熟能详,津津乐道。书法绘画方面,东晋便有王羲之、顾恺之、张僧繇(yao);唐五代则有张旭、董源、巨然;宋元之后更是大师群起:米芾、徐渭、董其昌、石涛以及元四家、吴门四家、清代“四王”、浙派、金陵八家、扬州八怪、海上画派、现代画家徐悲鸿、刘海粟、吴冠中……如群星璀璨,光耀千古!音乐戏曲方面,从魏晋嵇康的《广陵散》、戴颙(yong)的《三调游弦》到现代阿炳的《二泉映月》、刘天华的《光明行》,英才辈出,各领风骚。
江南,还诞生了唱腔曼妙、水袖柔婉的昆曲;吴语软侬、丝竹悠扬的评弹;莺音灵秀、啼笑隽永的越剧;崭绝清巧、时尚包容的沪剧以及无数优美动听,韵味无穷的地方戏曲。江南的艺术文脉,有声有色,是让人们在物质与精神、理想与现实之间保持心灵张力的重要来源,更是江南人充满文化自信,实现艺术创新的重要基础。可见,以“美”的创造呼唤心灵是江南艺术文脉的形象表征。
吴为山说,经过数千年的淬砺致臻,江南人民以多样而圆融,守成且变革的智慧,建设出庙堂与市井互补,农耕与商业并存,雅俗共举,文质交融的锦绣之地。如今正值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江南文脉的发展迎来了最好时期,江南人民也必将在历史传承和当代创新中延续昔日荣光,不断丰富文脉内容,以新的生活美学涵养新的人文精神,锻造创新力,开拓新未来。